查看原文
其他

甲骨文每周识字(191)|散、栎


【解字】

散:甲骨文“散”字由“林”和“攴”构成,隶定作“㪔(sàn)”。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认为是“散”字的早期字形。表示用手拿着工具芟杀、清除草木的意思。或增鹿首形,可能表示清除草木时惊出了动物,四散逃窜,从而引申出分散之义。甲骨文用其本义。在六书中属于会意。

西周中晚期有“(四十二年逨鼎)”(散车父簋盖)”(散季簋)”(琱生尊)”等字形,与《说文解字》所收“㪔”字的小篆字形()相同。西周中期的散姬壶铭文在“林”下增加了“月”形,写作”。因为“肉”“月”形近,所以,秦汉文字多写作(睡虎地秦简)”(马王堆帛书)”,为《说文解字》“”字的小篆字形)所继承,发展成了一个“从肉㪔声”的形声字。除此以外,金文“散”字多将“林”形省减为“竹”形,写作(五祀卫鼎)”“(散伯卣)”“(散氏盘)”“(散伯匜)”“(陈散戈)”“(羊角戈)”“(陈散戈)”“(陈散车辖)”

【散字常见字形】

资料来源:《甲骨文常用字字典》



【解字】

栎:甲骨文“栎”字由“乐”和“木”构成,“乐”字本身像在木头上连有两束丝绳之形,表示弦类乐器,用以代指音乐,引申为快乐,在字中表示读音;“木”则表示“栎”是一种或一类树木。本指一种落叶乔木。卜辞中用作地名。在六书中属于形声。

“栎”字不见于两周金文。秦文字中有“栎”字,写作“(相邦樛斿戈)”“(栎阳乡印)”,属于地名用字。有时或省去“木”旁,直接借“乐”为“栎”,如“(秦相邦冉戈)”(栎(乐)阳虎符)”。《说文解字》所收小篆字形()沿袭秦文字构形而来,后世文字随着“乐”字的简化而简化。


【栎字常见字形】

资料来源:《甲骨文常用字字典》


甲骨文每周识字合集





甲骨文每周识字合集(1-169)

甲骨文每周识字(170)|豭、豚

甲骨文每周识字(171)|雏、凫

甲骨文每周识字(172)|侵、寇

甲骨文每周识字(173)|肆、虐

甲骨文每周识字(174)|危、亡

甲骨文每周识字(175)|在、睫

甲骨文每周识字(176)|将、帅

甲骨文每周识字(177)|遣、令

甲骨文每周识字(178)|徒、步

甲骨文每周识字(179)|奔、袭

甲骨文每周识字(180)|乘、车

甲骨文每周识字(181)|驱、扫

甲骨文每周识字(182)|迅、速

甲骨文每周识字(183)|败、获

甲骨文每周识字(184)|艾、草

甲骨文每周识字(185)|刍、荛

甲骨文每周识字(186)|蒿、莽

甲骨文每周识字(187)|牡、丹

甲骨文每周识字(188)|寻、竹

甲骨文每周识字(189)|苑、囿

甲骨文每周识字(190)|栽、树


资料提供|李振洲、徐兆强
图文编辑|杨军辉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中国文字博物馆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